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从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到1368年元朝灭亡,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五代十国” 学习这一目要掌握五代十国的地理范围和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一目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五代十国的更迭。通过回忆唐末农民战争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知道朱温降唐后当了唐的大将。907年他废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要掌握五代的朝代顺序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在黄河流域的五代是相继建立的,南方各地和北方山西的十国,则是先后并存的。②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军阀之间不断混战,导致人民困苦。③后周世宗的改革。要求掌握其改革措施。四个方面,即:a.安顿流亡农民;b.减免苛捐杂税;c。惩治贪官污吏;d.整顿军队。通过改革,后周强大起来,这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陈桥兵变” 这一目要求学生自己会总结“陈桥兵变”发生的时间、地点、领导兵变的人物和兵变的结果,培养解释历史名词的能力。“杯酒释兵权” 这一目主要讲述北宋初年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了解四个问题:

①北宋初年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可以利用《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知道北宋先后灭掉各割据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过程。另外,还可以利用课本后面的《辽、北宋、西夏形势》地图,知道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并非我国全境。那时我国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所以说北宋没有完成统,全国的任务。②削夺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这是本目的重点,课本上对“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作了生动的介绍,看课本上赵普对宋太宗的建议(为竖排)、《杯酒释兵权》图画和有关的小字,加深理解。“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意为:夺去这些大将的权柄,控制他们的财政,收回他们的兵权。通过理解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有更深的印象。③北宋政府派文臣担任地方官,并派官员管理地方财政。④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北宋时把正规军称为禁军,阅读教材对“禁军”的注释。

“王安石变法” 这一目学习时要掌握三个问题:

①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也就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可以从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辽和西夏的严重威胁等三个方面分析。分析财政危机时,可以联系上面一目的内容,思考北宋初年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后产生了什么后果?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现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使得北宋开支巨大,人不敷出。课本上有关妇匕宋官僚》的图画和妇匕宋时期禁军人数的激增》图表以及有关小字部分,形象地说明了北宋政治的腐败和财政危机的严重。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求理解和掌握;②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关于变法的内容可以按照课本上《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表要求把表格中“名称”一项,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内容必须理解和记忆。表格中的“内容”和“目的和作用”两项,必须理解,不必记忆。③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要充分肯定变法的积极作用。王安石变法的中心环节是要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的收入以达到富国的目的。各项措施实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一些弊端,但基本上都能收到它所预期的效果,使大地主的兼并和高利贷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自耕农从事生产的条件得到了一些保证。但贫苦农民从新法中得到的好处则很有限。虽然如此,变法增加了政府的收人,富国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并且多少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北宋的统治。王安石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变法失败的原因课本上提到的两点,即:a.新法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情况;b.更主要的原因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所以宋神宗死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新法就全部被废除了。课本上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的图画都说明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上述内容中,评价后周世宗和王安石在历史上的贡献,可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陈桥兵变和王安石变法可出名词解释、简答题,考查归纳、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10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11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等好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契丹的兴起” 这一目要了解四个问题:①契丹族的起源。课本上的小字讲到了有关契丹起源的传说,说契丹族的祖先是一个骑白马的少年与一位乘青牛的少女,这说明契丹在其原始社会时期,是由一个包括“白马”、“青牛”两个氏族的小部落逐渐发展起来的。②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往来密切。③隋唐时期,契丹逐渐强大起来。④唐末以来契丹族的生活情况。最后一个问题是本目的重点,要注意结合课本上的图画和小字进行了解,对契丹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的生活情况有一个比较生动、具体的印象。

“阿保机建国” 这一目要了解五个问题。①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刺部的酋长。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耕作条件较好,与汉族接触也比较多,经济发展快,逐渐成为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一部。907年,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成为契丹族的最高首领。②阿保机提倡农业,接受中原封建文化。③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④契丹从石敬瑭手中取得幽云十六州。⑤契丹改国号为辽。历史上契丹的国号曾几次更改,947年改为辽,983年又称契丹,1066年又改为辽。

“澶渊之盟” 学习时,可以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知道东京和澶州的位置,以及澶州城对北宋政权的重要性。关于澶渊之盟要认识到是在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平衡情况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对于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得以安然脱险,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生产得到发展,双方还通过“榷场”进行贸易。澶渊之盟后,辽宋和好,每年双方互派使节拜年庆寿。宋对辽致书自称南朝,以辽为北朝。1010年,辽发生饥荒,北宋从雄州卖给辽两万石粮食。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也传到了辽。而辽为了消除燕云地区汉族人民的反抗情绪,取消了一些民族歧视法令。辽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学生理解这样一个道理:辽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战争,也有和平。尤其是有频繁的经济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之间关系的主流。

“西夏的建立” 学习时,回忆东汉和西晋时讲到的羌族。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唐朝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看《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明确西夏统治区域和都城兴庆的地理位置。“夏宋间的战与和” 这一目要了解三个问题:①夏、宋之间的战争使双方损失都很大,因此,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②议和后北宋给西夏的“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负担。③议和后,双方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这部分知识中,契丹、党项族的兴起与建国,开国皇帝可出选择、填空题,考查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澶渊之盟可出列举题、评价题,考查识记、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金与南宋的对峙》

当辽和北宋的统治日趋腐朽的时候,生机勃勃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女真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曾经不可一世的辽朝,转瞬间又灭了北宋。

“女真的兴起和金的建立” 学习这一目,要结合《金灭辽、灭北宋形势》教学挂图,回忆唐朝时期黑水株羯的情况,在8~9世纪时,黑水株羯一直隶属于粟末株褐建立的渤海国。10世纪上半期,黑水棘揭发展为女真族。辽灭渤海后,女真附属于辽。辽为了削弱女真人的力量,把其中汉化较深的一部分迁到辽阳(今辽宁辽阳)以南等地。没有南迁的女真人,后来建立金朝。这一目应该弄清三个问题:①女真族的生活。看课本上《女真猎人》图画,以加深理解女真族擅长射猎的风俗,女真人勤劳勇敢,擅长骑马射箭,上山下岭,奔走如飞。《大金国志》中记载,他们“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马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②女真的统一。要注意是阿骨打的祖先而不是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10世纪中期时,生女真人包括几十个部落,处于原始社会。完颜部是其中较大的一个部落,它的生产发展最为迅速。11世纪中期,完颜部已经定居在按出虎水(即阿什河,在今黑龙江阿城东)。当乌古遒为部落首领时,完颜部强大起来,邻近的部落纷纷归附。辽任命乌古遒为“生女真部族节度使”。完颜部的首领从这时起,取得了作为部落联盟世袭首领的权力。③阿骨打称帝建金。1113年,完颜阿骨打做了女真部落联盟的酋长。他发动女真人民“力农积谷,练兵牧马”,进行反抗辽朝奴役的斗争准备。那时候,女真受辽的控制。女真每年要以北珠、貂皮、名马、猎鹰等贡献给辽。辽的地方官也以各种名目勒索女真人民。辽与女真贸易,经常压低价格,甚至强行夺取,引起女真族的怨恨。阿骨打顺应女真人民反抗辽奴役的要求,于1114年正式举兵抗辽。他在军前誓师,历数辽的罪状,鼓励女真族同心协力抗辽。当时女真只有军队2500人,却打败了辽军。两个月后,又以刚满万人的队伍打败辽的10万军队。抗辽的第二年初,阿骨打在汉族知识分子杨朴的谋划下,于按出虎水附近的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称皇帝,国号为“金”,阿骨打就是金太祖。为什么以“金”为号,课本上引的是《金史·太祖纪》上的记载:“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另外还有一种解释,即因为按出虎水是完颜部的发祥地,女真人称金为“按出虎”,所以阿骨打建国号为“金”。

“辽和北宋的灭亡” 这一目学习时,需清楚以下几方面:①辽金战争的性质。辽国统治者对女真一贯地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女真人民对辽统治者恨之入骨。进行反辽战争符合全体女真人民的愿望。虽然当时辽兵力达数十万,

女真兵力只有几千人,但辽这时的统治已十分腐败,而女真人是为民族自卫而战,士气高昂,很快就取得了抗辽的胜利。但后来,金军屡败辽军,辽统治者已不再能对金进行奴役和掠夺或军事上的威胁,金军仍继续进攻,目的在于掠夺土地、人口和财物,战争的性质已经转入非正义的了。辽所以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正如课本上说的,即辽统治后期政治腐败,皇帝沉溺于打猎和酒色中,不理朝政。②北宋的灭亡。女真贵族的势力通过对辽战争迅速扩大,他们掠夺财富和扩大统治范围的贪欲也空前地扩大了,而宋王朝的腐败懦弱更给金人的进攻以可乘之机。在宋金联合攻辽的战争里,北宋统治的腐朽,边防兵力的空虚,在金人面前暴露无遗。金灭辽后,为了掠夺中原地区的土地和财富,女真贵族凭恃强大的兵力开始连连进攻北宋,严重地破坏了中原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北宋为什么会灭亡呢?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以宋钦宗为首的投降派害怕广大军民动员起来,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对金妥协退让。排挤主战派、遣散义军,终于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 学习这一目应了解以下内容:①南宋的建立。通过看《金、南宋对峙形势》地图,明白宋朝分别称为北宋和南宋的原因。②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和南宋主战派的抗金斗争。1129年和1130年,金军连续南下,遭到南宋抗战派将领的阻击。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课本上提到的韩世忠的黄天荡之战和岳飞的建康之战等。南宋的抗金,是民心、军心所向,即使在统治阶级里,也有不少人是坚持抗金的,如宗泽、韩世忠、岳飞等,而岳飞是抗金将领里最杰出的一个。③岳家军和郾城大捷。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复习小学已学过的岳飞抗金的事迹。岳家军纪律严明,教材里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说明岳家军战斗力强,金军中流传“撼(摇动)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抗金斗争获得辉煌战果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有:a.岳飞抗金是正义的,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北方义军和人民同岳家军的协同作战,以及对他们的支持,这是保证岳家军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b.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比较强。c.其他抗金将领对金的斗争,支援和配合了岳飞的抗金斗争。④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南宋从一开始,投降派即处于左右政局的重要地位,赵构就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他既怕打败仗,又怕打胜仗。败了,会被金兵灭掉;胜了,抗战派的地位会提高,被金俘虏的皇帝会回来。同时,不论胜败,人民武装都会在战争中得到发展。他认为这些都威胁着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反对抗战,主张投降。只有在金兵拒绝他投降,并把他逼得走投无路时,他才推出抗战派抵挡一阵。在这种情况下,高宗对大将是“且用且疑”,每当反击金兵取得一次胜利,就投降求和。⑤宋金议和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在学习这个问题时,要结合课本上《金、南宋对峙形势》地图,记住金和南宋的疆界、金都城中都和南宋都城临安的位置、郾城之战的地点以及金和南宋的分界线淮水、大散关。价岳飞,可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

五代、辽、宋、夏、金是几个政权并立的时期,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趋势,主要是通过宋朝的社会经济体现出来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与之并存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各自的范围内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对于维护局部地区的统一,促进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农业生产的新气象” 通过学习要明白,南北方农作物的交流和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是宋朝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特点。其中,水稻、棉花的大力种植是重点。①五代十国时,南方经济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是分裂和割据的时期。但是由于当时南方诸国战争较少,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也采取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措施,这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②自五代起,我国南方经济开始超过了北方。我国南方经济自西晋末年起开始呈上升趋势,经过南朝和隋唐,到了五代时终于超过了北方。从此,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经济重心的这一转移,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只是大体统一了黄河流域和我国南方,南宋更只是偏安东南一隅,但是宋朝的社会经济仍能继续发展,这主要就在于“国家根本,仰给东南”。③宋朝时,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水稻种植的大力推广。北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便利了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宋政府推行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促进了这种交流的发展。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令江南各州官员,劝谕百姓种粟、麦、黍、豆,由淮北提供种子;江北各州则学习南方,广种水稻。水稻种植的大力推广,是南北农作物交流中最重要的事件。

我国通常以秦岭和淮河作为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分界线。北宋时,水稻的种植已从江南扩展到淮河和黄河流域。这期间,劳动人民进行过反复的试验,宋政府着力推广占城稻也起了良好的作用。占城稻生长期短,抗旱力强,并且“不择地而生”,适于在南北方普遍种植。到了南宋时,水稻产量已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闻名全国的稻米之乡,以至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南方种麦面积的迅速增加,发生在南宋初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之后。因为北方人喜欢面食,南宋政府又采取了鼓励种麦的政策。粟、麦、黏、豆的扩展,使江南一些不宜开辟水田的山区和干旱地区,获得了适宜的农作物品种,促进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④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北宋时,棉花的栽培还限于两广和福建。南宋后期,棉花的种植已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据文献记载,当时南方种的是木棉。我国古代种植的棉花,有木本、草本两种。北宋时,茶树的栽培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南方不少地方的人家,“多以种茶为业,有如五谷”。

“蓬勃兴旺的手工业” 主要讲述南方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在南方兴起。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不论在数量上还是技术上,都已超过了北方。南方形成了两浙和四川两个丝织业中心。两浙丝织业中心的特点是规模大,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由于这一带养蚕业的高度发展,许多人家均以丝织业为生,出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丝织专业经营者。四川丝织业的特点是技术高超。

棉纺织业是南宋后期在南方兴起的一个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南宋以前,纺织原料主要是丝、麻。所谓布,也是指麻布。南宋时,随着棉花种植的扩大,南方人民发明了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用棉花纺纱织布。观看课本图画《宋人(纺车图)》正因为棉纺织业是刚刚兴起的手工业部门,因此南宋时棉布在我国内地居民的衣着材料中还不占主要地位,直到明朝时棉布才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

宋朝时制瓷业的规模和工艺水平大大超过了前代。宋瓷品种多样,花纹富丽优雅,观看课本图画《宋代瓷器》以加深印象。定窑、钧窑等和景德镇窑,是诸窑中负有盛名的。北宋景德镇烧制的一件略带青色的白瓷器,是宋瓷中的珍品,观看课本上的彩图。宋瓷中大量的是一般生活器皿,已为广大居民广泛使用,不少还出口海外,成为宋朝出口的大宗商品。

为了满足漕运和海外贸易的需要,宋朝的造船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型造船场遍布各地。船的种类很多。有军队用的战船,也有官府运粮的漕船。有内河用的江船,也有远洋用的海船。为了适应修理船只的需要,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政府在金明池(今开封西郊)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时,沿海地区制造出了世界罕见的大海船。有一种航行于南海的多桅大帆船,长数丈,可载好几百人,可存积一年的粮食,还能在船上养猪和酿酒。这时的海船已有较好的抗沉性。造船木料一般用松木或杉木。船侧板和底板用二重或三重木板,并用桐油、石灰舱缝,可以防止漏水。每船一般分隔成十余个舱,即使有一、两舱漏水,也不致使全船沉没。船上还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导航工具指南针,不管天气怎样变化也不至于迷失方向。而当时仅次于中国的大食船,还不是用铁钉,而是用椰子皮制绳缝合船板,船体也较小。因此,宋朝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可说是首屈一指。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和城市繁荣的基础。

“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宋朝都市的繁华,先后分别集中地体现在东京和临安这两座都市上。这两座都城在城市的布局、经商的方式、都市生活的面貌等方面,都比前代都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习时把《唐朝的长安城》和《北宋的东京城布局》作一对比。①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最大城市。②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改变了前代都城的城市布局。唐都长安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居民居住区与商业活动区严格区别开,商业活动限于东市和西市,街面和坊内禁止经商。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已面街而居,在街上开设店铺,出现了工商与居民杂处的局面。以后,随着店铺的日益增加,形成了若干条商业街,商业街成为主要的贸易场所,终于取代了昔日的市。北宋东京彻底改变了唐以前的坊市制度,开辟了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商业发展史的新阶段。课本地图《北宋的东京城布局》,不要求记忆。图画《东京的店铺和酒楼》,选自北宋末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很高的史料价值。③北宋东京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前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唐都长安实行宵禁,只有白昼市场,而且时间仅限于下午半天。宋都东京已经取消了宵禁,不仅白天市场的时间大为延长,而且新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夜市从入夜开始,多设在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等比较密集的街区,主要为达官贵人、富商大贾的奢华的夜生活服务,至三更鼓罢结束。而闹市区,则通宵不绝。接着,早市又开始了,有卖粥饭点心的,也有卖洗脸水的,主要为人城卖货的农民和上朝的吏胥服务,天亮时即散。随着清晨的到来,一天的买卖又开始了。东京的商业活动,真可谓是一天12个时辰,时时都有市。④北宋东京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东京有数十个称作瓦肆的娱乐场所和50多个称作勾栏的表演场所。其中,大的瓦肆可以容纳顾客数千人。这些场所,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顾客和观众,既有众多的市民,也有官僚、土大夫涉足其间。娱乐活动也很丰富,有演戏.的,说书的,还有表演杂技、摔跤、踢毯的。其中,常见的戏种有傀儡戏、皮影戏、参军戏。瓦子不仅是娱乐场所,也是买卖生意兴隆的地方。⑤北宋东京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其中尤以汴河(即隋朝大运河通济渠)水路最为重要。它不但可以通往江淮、两浙、荆湖,就是岭南、川蜀入京的货物,也大都经由此河。东京拥有众多的人口,每日所消耗的物品相当可观。正是通过汴河水路,才把各地的粮食和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东京,保证了这座城市庞大人口的消费。

南宋都城临安的许多特点与北宋都城东京相同。另外,还要知道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南宋的经济,包括都城临安的商业仍处在继续发展之中。南宋虽偏安于东南一隅,但由于这时南方的经济早已超过了北方,并且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因此封建经济保持了继续发展的势头。二是南宋都城临安在商业发展上,具有比北宋都城东京更有利的地理条件。临安襟江抱湖,内有运河通航,外接海洋商舶,交通极为便利。又地接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农业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因此使它的商业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三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市民生活气息更为浓厚。汉唐时期的都市生活,为少数特权人士所享有,

这些人很少与其他一般人相混杂。北宋时期,由于一般平民的兴起,一些上层社会人士开始欣赏并有选择地采用了某些平民的生活方式。南宋时,这种趋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临安街头和许多场合,达官贵人与一般平民相混杂的现象已相当普遍。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铁钱不便于流通的产物。五代末年,包括四川在内的江南地区已开始发行铁钱,与铜钱兼用。北宋初年,宋政府曾一度设法把铁钱淘汰。但是,由于北宋小农经济日益卷入商品交换关系,不久出现了铜钱铸造额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情况,于是北宋政府不得不重新使用铁钱,并强行划定四川等某些地区为铁钱流通区域。四川在唐末五代时期,割据自守,战祸较少,社会经济未受严重破坏。人宋以后,四川和外界的藩篱被消除,贸易更加繁荣,而交换媒介却反而只许用铁钱。铁钱与铜钱轻重大小相等,但需10枚才能抵1枚。铁钱如此不便,于是一种既轻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纸币——交子就应运而生了。学习这一内容时,只需要记住交子出现的时间、地区以及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

“海外贸易的兴盛” 这一目,需要记住宋朝三大港口、市舶司的设立和中国输出的两种主要商品。另外,要了解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和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

(1)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①宋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商品,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宋朝时,契丹、党项、女真各族相继在北方及西北兴起,各自建立了与宋朝对立的民族政权,致使宋朝与中亚诸国的陆路往来实际中断,宋朝必须通过海路去与外国发展贸易关系。其中;以南宋显得更为突出。

③宋朝掌握了高度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仅能造坚固巨大的海船,使用先进的指南针导航,而且还熟练地掌握了海洋季节风的规律,充分利用它来保证航行或缩短航期。

④宋朝政府采取了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

(2)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

①活动范围广。东起日本和朝鲜,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都有中国海船抵达,而上述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商船也常来中国港口停泊。南宋时,来中国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商人出海贸易所到的国家也有20多个。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大食(泛指阿拉伯地区)、阉婆(印尼爪哇岛中部)、三佛齐(印尼苏门答腊岛东部)和高丽、日本等。至今上述广大地区仍留下了不少宋代铜钱、瓷器等遗物,就是当时海上频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关于宋朝海外贸易的范围,观看《宋代海外贸易》地图。

②贸易方式多。分官府、私商、沿海无地农民三大类。官府经营的主要是以“朝贡”和“回赐”的方式进行的政府间的贸易。宋政府对外国政府以“朝贡”名义送来的货物,不仅给予减免征税的优待,而且还往往以高出原物价值的钱和物给予“回赐”。有时官府也直接派人到海外进行贸易活动。私商经营需要巨额资金.大商人不是权贵官僚指派的代办人,就是地方上的富家大姓,他们自己拥有海船,招聘船员,并有能力购置大量货物。中、小商人的经营条件和规模,往往与前者相差甚远。沿海无地农民大多是出于无奈,以微薄的资金购买有限的货物,然后搭乘别人的商船出海贩卖,很少有发大财的,更多的是流落他乡。

③出现一批重要外贸港口。最著名的有泉州、广州、明州三大港。泉州超过广州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始于南宋末年,后来元朝时达到了极盛。它们都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大商港。在宋元两代历史上,外国与中国间的距离,就是以泉州为起点进行计算的。明州主要与日本、高丽贸易,规模要略小些。

④在外贸港口设立市舶司。唐代曾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北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九处设立了市舶司。市舶司的职能有:a.检查进出海港的所有中外船舶,以防非法物资进口及铜币外流。b。征收进口税,将征税所得货物上缴。c.收购政府规定的专卖晶,如象牙、犀角、乳香等。d.接待外国贡使及监督、管理和保护外国商人。市舶收入在宋朝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宋高宗南渡初年表现得尤为突出。

宋朝习惯上把外国商人称为“蕃客”,把蕃客集中居住的地方称为“蕃坊”。蕃坊的出现和宋朝政府对蕃坊的妥善管理,既反映了宋朝政府对蕃客采取了宽厚政策,同时也反映了蕃客定居中国促进了中外人民的友好往来的历史事实。

5.《元朝的统治》

蒙古族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从事游牧和狞猎。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灭亡了南宋,统一了全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这一目包括两个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12世纪时,随着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奴隶主贵族为了掠夺奴隶、牲口和财产,彼此展开残酷的战争,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教材引用《蒙古秘史》中的一首诗“星天旋转,诸国争战……” (谢再善译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49到250页),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力量来领导全蒙古的统一,结束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使他们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正是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阅读叙述成吉思汗幼年经历及其性格的小字。②蒙古政权的建立。观看教材图画《成吉思汗》(“成吉思”是强大之意,一说原意为大海)和课本彩图《内蒙古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从而使蒙古结束长期混战的局面,并摆脱金朝的压迫和奴役,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里应该注意两点:第一,蒙古对西夏、畏兀儿以及后来对金和南宋的战争,是我国国内的民族战争和统一战争,不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爱国”与“卖国”之类的提法。当然,战争的双方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如蒙古对金的战争,原是为了摆脱金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这是正义的。但是后来在战争过程中,蒙古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大肆掠夺和屠杀,把民族压迫的枷锁反过来强加于其他民族身上,对此汉族和其他民族进行反抗,这也是正义的。战争的结果,元朝统一了中国,其历史意义应该充分肯定。第二,在元朝建立前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曾多次发动西征,并向东向南攻占高丽、安南、缅国,进攻日本、爪哇,这些都是对外国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

“元朝统一全国” 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元朝统一全国和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在学习时,通过阅读教材要了解元朝统一全国的经过。回顾晚唐以后我国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要理解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关于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可通过观看《文天祥》的图画,阅读《过零丁洋》的两句诗和叙述文天祥生平事迹的小字,认识到文天祥反对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坚持民族气节,也是正义行为。

“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包括两个内容:学习行省制度时,要观看教材中的《元朝疆域》图。将元朝的疆域与汉、唐版图进行对比,指出它比汉、唐盛世的版图更为辽阔,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并把大都及周围的大片地区划归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他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辖。连以往一直相对独立的云南,也正式归中央管辖,设置了行省。对澎湖和琉球(台湾),则在福建行省(有时并人江浙行省)之下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西藏也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元政府在那里派有官吏,驻有军队,实行有效的管理。学习澎湖巡检司的设置,可联系三国、隋朝时大陆同台湾加强联系的历史。学习元朝对西藏的管辖,可回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认识到西藏此时已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观看《八思巴朝见忽必烈》的插图,以便加深印象。元朝的行省制度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到今天。

关于民族融合,教材指出,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这是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突出贡献。当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其中有些人便逐渐融合到当地的少数民族中去。内迁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到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逐渐与汉族融合。如许多迁入中原的蒙古族,到元末与汉人已达到“相忘相化,而亦不易以别”的程度。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这时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差别,而被元朝统治者列入第三等级,视为汉人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宋以来尤其是13世纪初迁入我国的波斯、阿拉伯及中亚各族人,同汉族、畏吾儿族、蒙古族长期杂处通婚,已逐渐融为一体,到元代开始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民族分化政策” 这一目,叙述了元朝统治者所推行的民族分化政策。注意以下几点:

①四个等级是依归附元朝的时间先后来划分的,先归附者其政治、法律地位较高,后归附者其政治;法律地位较低。第三等级的汉人是指蒙古灭金以后获得的人民,包括原来金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级的南人,是指元灭南宋以后获得的人民,包括原来南宋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同一汉族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等级,这是分化政策的具体表现。②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旨在制造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分化瓦解人民的力量,以便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和统治地位,正如马克思所揭露的:“旧社会中身居高位的人物和统治阶级只有靠民族斗争和民族矛盾才能继续执掌政权和剥削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群众。”③这种民族分化政策并不能掩盖元朝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阶级压迫的本质。事实上,四个等级中存在着不同的集团。汉族地主阶级照样可以广占土地,可以做官,尽管不能做太大、太有实权的官。而蒙古贫民处境也很悲惨,有的破产流亡,甚至被卖身为奴。这说明,汉族地主同蒙古贵族的根本阶级利益是一致的,而汉族劳动人民同蒙古平民则处于同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因此,元朝同历代的封建王朝一样,是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剥削各族劳动人民的封建政权。

6.《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

元朝统一全国,在大一统局面下,元朝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许多成就。“元世祖重视农业” 这一目需了解两个问题:

①元初农业生产的破坏。蒙古贵族刚刚攻占黄河流域的时候,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的优越性,夺占农田为牧场,企图用自己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来代替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结果造成北方生产力的急剧下降。后来在大臣耶律楚材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种错误的作法。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可阅读课本上引用的一句元世祖诏令,说明他对农业的重视,再归纳他为恢复和发展农业所采取的措施:a.禁止圈占农田为牧场;b.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派人到地方检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并把“户口增、田野辟”列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c.修治黄河。这些措施起到了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纺织业的新发展” 主要了解以下几点:①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植棉区的扩大,为棉纺织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回顾南宋棉花种植的范围,以加深对植棉区扩大的了解。②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业中心,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很大贡献。阅读有关松江棉纺织业和黄道婆生平的那段小字和图画《黄道婆》。③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回顾以前所学过的历代经济史内容,元代以前平民百姓的主要衣料是麻布,所谓“布衣”就是用麻布做的衣服。只有在元代以后,“布衣”才指棉布做的衣服。

“闻名世界的元大都” 元大都是元朝的首都。因此它首先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它又是全国的经济(商业)中心和文化(戏剧)中心。教材着重介绍了大都商业兴盛和文化繁荣的情况。当时大都的交通十分发达,它既是海运和漕运的北方终点,又有通往全国各地的许多驿道,全国各地的许多商品便从海道、运河和陆路进入大都。加上当时海外交通发达,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前来大都做生意,所以商业十分繁荣。马可·波罗曾描写大都说:“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此汗八里大城之周围,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货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大都还是文人荟萃的地方,特别是由于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元杂剧的发展,更使大都成为元朝前期戏剧创作和演出最昌盛的城市。

“漕运和海运” 主要叙述了元朝的运河漕运和海运。回忆唐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情况,了解到元朝建都大都,粮食和其他物资需要依靠江南地区的供应,这是元代漕运和海运发达的重要原因。在地图上指出会通河和通惠河的位置和起讫地点,并将此图与《隋朝的运河图》加以比较,对比元朝的漕运和隋朝大运河的异同。自隋唐至宋,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经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了,它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在图上指出海运的航线,理解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的空前壮举。

“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往来的频繁” 以泉州港的兴盛和马可·波罗来华为典型事例,介绍了元代的海外贸易和中外交往的发展情况。可自行阅读小字部分。

7.《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回顾隋唐文化,了解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一是起点高,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继续发展。二是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朝结束了晚唐及五代十国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局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显著提高,城市空前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对外海陆交通空前惭L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这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出现了许多重大科学成果,涌现出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

“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这一目,掌握以下几个问题:①北宋毕异发明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是活字印刷的基础。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自隋唐出现以后,经过五代,到了宋朝,规模已相当宏大,技术也已臻于完善。阅读课文关于五代和宋朝利用雕版印刷大规模印书的小字部分。但是,雕版印刷费工费时的缺点也充分暴露了出来。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在成都刻印《大藏经》,花费了12年时间,雕版达13万块,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因此,活字印刷成为雕版印刷的必然发展趋势。

②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制出了“司南”。观看课本图画《司南模型》,了解司南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北宋时,学会了人工造磁法以及几种磁针的装置法。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中断了宋朝与中亚各国的陆路联系,促成了宋朝海上对外贸易的空前发展。高度发展的航海业,迫切需要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于是指南针发明后很快就应用到了航海业上。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朱或写成的《萍洲可谈》,记载了当时的海船上装有指南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此外,还记载了大船上还设有专管指南针的领船员,称做“火长”。不久后,人们学会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出了更精确的罗盘针。南宋时,海船上已普遍装有罗盘针导航。观看课本图画《罗盘针》,了解罗盘针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北宋只是在没有太阳和星辰的阴天使用指南针,到了南宋进一步发展到只用指南针来定方向。

③宋元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的发明和开始用于军事上在唐朝已讲过。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更得到了广泛使用。北宋政府为了抵抗辽、西夏和金的进攻,重视火药和火药武器的试验和生产。南宋时,战争连年不断。南宋政府为了抵抗金和蒙古的进攻,把火药武器的制作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发明了有深远影响的管形火器。观看课本图画《突火枪》,了解它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在与宋朝作战的过程中,金人和蒙古人也相继学会了火器的使用和制作,元朝制出了大型的金属管形火器“火铳”。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

④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诞生。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人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318页),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总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沈括和郭守敬” 宋元时期杰出的科学家,重点识记两人各自所属的朝代及其主要成就。沈括是一位不仅在我国科学史上而且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的科学家。他有多方面的科学成就,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天文历法方面。他针对我国传统的阴阳历中节气和月份没有固定关系的弊病,提出了“十二气历”的主张。沈括重视人民群众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的作用,因而他搜集了很多当代劳动人民的科技创造,记录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在这本书里,沈括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为后代保留数量众多、价值极高的科技史料。郭守敬是一位世界闻名的大天文学家,他在天文方面最重要的成就,是编制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历法《授时历》。元朝的统一和空前辽阔的疆域,元朝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郭守敬的科学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郭守敬本人也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郭守敬依据自己观测的结果,并吸收以往历法的长处,经过精密的计算,终于修成了一部新的历法《授时历》, 《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现代测定的一回归年为365.2419日,两者相差只有26秒。比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早了300年。《授时历》共施行了364年,是我国古代最精密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郭守敬还是一位大水利专家,他领导修筑了大都到通州之间的运河通惠河,使运粮漕船可以驶入大都的积水潭,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学习时注意观看《郭守敬》画像。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学习这一目,应在明了编年体裁特点的基础上,知道《资治通鉴》在史学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编年体是以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的一种体裁。它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紧密结合,从而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容易明了史事发生和发展的前后次序和具体因果关系。《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不过它是一部以鲁国为主的国史。用编年体写通史,要首推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迄五代,上下贯通,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著。鉴于司马光的巨大成就,人们把他同司马迁相提并论,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谢赐{通鉴·序)表》)。因此,全书以绝大部分篇幅记述历代政治、军事以及民族斗争的史实,对于经济和文化则很少记载。司马光的用心也为宋朝皇帝所欣赏,宋神宗便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赐书名为《资治通鉴》。然而,、司马光在编写时,力求符合历史事实,做到言必有据,因而这部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司马光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整理了从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到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后周灭亡,前后共1300多年的史实,按照时间顺序,编成一部294卷的编年体通史。在编写中,他吸收纪传体的优点,每遇重大历史事件,不再分见于多处,避免了枯燥无味的流水账簿的弊病,从而赋予编年史以新的生命力。《资治通鉴》实现了司马光“因丘明(左丘明,《春秋左传》作者)编年之体,仿荀悦(东汉史学家,按编年将《汉书》删繁就简,编成《汉纪》)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言”的设想。取材丰富而脉络清晰,语言简洁而叙事生动,宋神宗就称赞它“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

《资治通鉴》在我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世史学影响很大。它在文学上也不失为一部优秀著作,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写得条理清楚,生动具体,成为传记文学的典范。当然,作为封建史学家,司马光在编《通鉴》时也受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避免地贯穿着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如认为历史的主人是帝王将相,而不是人民,对人民的历史有所隐没和歪曲等。

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司马光等人呕心沥血编写《资治通鉴》的情况。通过认真阅读,要学习司马光献身事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宋词和优秀词人” 这一目,点明了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介绍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三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及其代表作。此外,还介绍了诗人陆游的杰出成就和渴望祖国统一的胸怀。

唐中期以来,由于音乐的发达,特别是我国西北民族音乐(如高昌、龟兹的音乐)传人长安等地,原来盛行的句式整齐的五言或七言诗,要谱人乐曲有较大困难。因为五言或七言诗句式相当呆板,而新兴的乐曲却相当灵活而不固定。为了便于歌唱,人们就按照乐曲的节拍来填写长短句参差的歌词,这就是词。词最初来自民间创造,以后一些文人也倚声(按声韵)填词。晚唐五代时已出现了不少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煜。到了宋朝,词成为极重要的文学体裁,涌现出了大批很有成就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词人就有1300多人,词作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等。

北宋前期,政治局面比较稳定,统治阶级追求享乐,词人的境界一般不高,仍沿着晚唐五代绮丽的词风发展。当时负有盛名的柳水,注重从都市生活中去摄取大量题材,又大量吸收口语人词,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对词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影响。但他的词大多表现男女的离情别绪和悲叹个人的沦落江湖,格调不高。苏轼突破了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把山川景物、纪游、农舍风光以及感旧怀古等丰富内容写进词中,扩展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苏轼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在词的构思、意境、炼字琢句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独创性。她能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塑造出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她的词语言明白如话,而又意味深长,富有声调美。由于生活的巨大变化,她的词以宋室南迁为界,有前后期的不同。前期反映少女少妇的生活,欢乐而明快;后期充满身世飘零、国家兴衰之感。李清照是公认的婉约派代表词人,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也有较大的影响。

南宋时,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一些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的文人也运用词的形式,抒发思想感情。最著名的是辛弃疾。辛弃疾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年轻时在北方参加过抗金斗争。他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而大力加以发扬,他的词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和慷慨愤激的感情。他的词里常有一种壮士许国志未酬的忧愤之情。他悲歌慷慨,唱出了处在民族危难当中的英雄人物的奋发激越情怀,表达了当时人民反抗民族征服者的愿望。他的词不论抒情、写景、记事、说理,都能无往不宜。

“元曲和关汉卿” 这一目重点在讲述元曲的特点以及关汉卿的卓越戏剧成就。

①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统称。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奠定了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在组织形式上有较为严格的规则。在结构上一般都由四折组成,有的还有“楔子”。在一折剧中同一宫调的几个曲牌联成一个套曲,由末角或旦角独唱。歌曲主要作用在于抒情;道白主要用来叙事;动作已开始形成程式。角色分工更趋细密,末、旦又分几种,此外还有净、丑等。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和道白。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单曲,套数是连缀两只以上同一宫调的单曲而成的组曲。散曲与词比较,可在原句子上衬宇,造成句子长短的变化,在表达上显得更自由,更接近口语;用韵更密,读起来更加动听。元杂剧和散曲均属于演唱文学体裁,两者合在一起,统称为元曲。

②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北宋时期,我国已出现了用多首词曲前后连贯合叙一事的歌舞剧曲,不过它的情节和表现形式还比较简单,是用一个词调填写数首词曲来接连铺叙一个故事。以后在金统治下的北方地区,又出现了金院本和诸宫调两个很有影响的剧种。金院本在演出方面有歌有舞有科白(道白),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表演技巧。诸宫调以讲唱为主,把不同的曲调编缀在一起,用以铺叙一个长篇故事。:元朝剧作家吸收了金院本和诸宫调的长处,并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创作出优秀的元杂剧。杂剧的兴起,与宋金以来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密切联系。元代的剧作家很多都是大都人或平阳人。大都和平阳是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的城市,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③元朝最杰出的剧作家关汉卿。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剧作家和剧本。据《录鬼簿》记载,当时知名的杂剧作家共79人,大都是北方人,出身不是“布衣”,便是小官吏,社会地位不高。元代杂剧流传至今的有136种。关汉卿是元朝最杰出的剧作家。他的作品痛快淋漓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黑暗统治,充分表现了作者向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和强烈的正义感。他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写得最多的是普通妇女。有妓女,有侍婢,有童养媳,有再嫁的寡妇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关汉卿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他们悲苦的生活遭遇,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和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同时,关汉卿也描绘了压迫者的丑恶无耻面目。关汉卿是个重视舞台实践的作家,并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所以他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相当出色。人物形象有鲜明的个性。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都很符合于舞台演出的要求。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戏剧家。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关汉卿的不屈人格。通过阅读,要学习关汉卿同情人民、敢于同黑暗势力斗争的精神。

“绘画和书法” 这一目要掌握这两项艺术在五代、宋、元时期的发展特色:①五代和两宋,画院的设置鼓励了画家的创作。②宋朝风俗画的兴起,是前代未有的新风,在艺术上是一种创新;从社会角度,这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风俗画的代表作,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为杰出。③著名书画家赵孟顺的艺术成就,是元代书画创作的优秀代表。第12课的宋人《纺车图》,16课的《村童闹学图》都是宋代的风俗画。宋元文化知识点多而细,因此在学习时要注意理清头绪。



七年级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