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在黑暗中的微光——试析孔乙己的积极意义


灵魂在黑暗中的微光——试析孔乙己的积极意义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众所皆知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佳作,历来的中学语文教材都选为必读课文。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这篇小说的篇幅短小,文笔精炼,人物形象鲜明,代表了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上独特的白描手法的风格。但是,历来的赏家和教师都一味地以鄙夷的目光和嘲笑的态度去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我以为是有欠公道的,同时也是不利于指导学生客观地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分析人物和事物的。
  孔乙己于20世纪初叶的鲁镇的咸亨酒店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登场。没有家室、没有职业、生活朝不保夕,体现了他社会地位的卑微与低下;青白的脸色、蓬乱的胡须、皱纹间的伤痕,体现了他身世的酸楚;满口之乎者也、自视清高、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体现了他的落寞多余和麻木不仁;而懒惰和偷窃,又体现了他行为的卑劣等等。这些固然是应该批判和扬弃的东西,是值得鄙夷和嘲讽的。但孔乙己这样卑下的人物性格,并不是天生使然,而是那个冷酷的时代使然,孔乙己只是那些卑下人物的一个代表罢了,而像孔乙己那样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乃至很长的历史长河中又何止孔乙己一个?如果要批判和鄙夷的话,那些没有好声气的主顾和一副凶脸孔的掌柜们,那些“对于下层苦人的凉薄”(孙伏园语)的冷漠的人们,也是不能逃脱责任的。
  为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生活在那种时代的小读书人的命运,也更加客观地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使孔乙己这一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终结更加符合人的自身的本性,我在这里通过孔乙己的一些思想行为,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闪光点进行分析,从而发掘卑下人物的渺小和多余背后的积极意义。
  首先,孔乙己的心地是善良和透明的。人生下来并没有善良与险恶之分,但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生活的人,这二者就自然而然地分开来了。在《孔乙己》里面,鲁迅先生大致写到五种人,即孔乙己、长衫、短衣帮、掌柜、我。“长衫”是“没有好生气”的,“短衣帮”是“缠夹不清”的,掌柜是“一副凶脸孔”,“我”是“附合着笑”孔乙己的,这些都难免带有险恶的嫌疑。只有孔乙己心灵透明,而且乐于助人,充分体现了他的善良。小说中有两处写到孔乙己帮助人的地方,一是分茴香给孩子们吃,一人一颗,一直分得所剩无几。一个穷愁潦倒的人,尚且给孩子们分豆,可是掌柜、长衫等,虽比孔乙己“多”,但谁给孩子们分豆吃过呢?最可爱的是当分豆分到所剩无几的时候,他直哀求道“我已经不多了”,这就很体现了孔乙己心灵的透明性。二是教“我”写字。孔乙己生怕“我”当掌柜后不会记账,执意要教“我”写字,其态度之诚肯与认真到使“我”不耐烦的地步。而当他知道“我”会写字时,就显出极其高兴。这虽然体现了孔乙己迂腐可笑,但同时也透露了他生性善良的一面。
  其次,孔乙己是一个讲究信用的人。小说写道:“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可见,孔乙己比其他主顾的品行都好,比其他主顾都讲究信用。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品行,无论在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还是当今乃至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十分重要的信守。倘若把当今那些“老赖”们的行径同孔乙己比较的话,我们是足可以以孔乙己来作为他们的榜样的。
  第三,孔乙己是一个对人生目标执着追求的人。这也是人们把他当作笑料最多的地方。孔乙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读书人,他始终追求着他的一种人生理想:通过读书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所以,即使行窃,他也还是忘不了偷书。但是,由于他闭门读书,不了解社会,使其性格走向扭曲,与一般人格格不入,一步步地走向悲剧的泥淖。尽管这样,孔乙己毕竟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对文化始终持尊重的态度,比起那种鄙夷文化的人们来说,他应该更为可取。他追求人生理想的那种执著与忘我精神,依然还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有人稍加点拨,让他走出那个时代的教育怪圈,不难想象,他将会不是那样一个落落魄魄的小读书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不正是缺少一种执着的精神吗?
  由此可见,孔乙己除了那些我们早已批判臭了的东西之外,作为人,他还是有他的可取之处的。当然,我并不是哗众取宠,绞尽脑汁地在孔乙己的身上弄出一个新版来,而是希望能够借这个人物,多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社会人生的钥匙,使之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         


九下教参